本报讯(通讯员 宋双峰 记者 蔺玉堂)日前,河北省武安市发现一块清代环保碑,这块高52厘米、宽65厘米的青石碑被镶嵌在该市阳邑镇西一座古戏楼后进的左侧墙上,碑体没有任何雕饰,上刻阴文楷书碑文:“圣水池为合镇养命之源。每年春月赴泉,顺水渠流二十里方入池中。春夏之季,锦鳞游泳,凫鸭互飞。水色天光,一碧无涯。往来行人,群聚相观者,恒无虚日。此邑西一大观也,并非演放鸟枪之所。合社共议,永行禁止。两旁池岸不许演放鸟枪,打食水鸭,有害池中水物。不遵法者,任意放枪伤物惊人,轻则罚钱,重则明官。”落款为王峰孟。碑文中还明确规定了各种违章罚款数额和具体执行人。
发现这块碑的宋涟圭曾担任过邯郸地区城乡建设环保办公室主任,他从邯郸市劳动局退居二线后,日前到武安市出差,无意中发现了这块碑。他曾查阅《武安县志》、《武安地名志》等有关地方志,均无这块碑的记载。但县志中有明代崇祯11年至14年(1638至1641年)旱灾记载,当时武安“四岁奇荒,颗粒无收,有地无人种。全县原编10035户,死绝者8028户;原编人丁20325丁,逃死者18450丁。”为抗旱引水,阳邑人从20里外的南河上游马泉开渠引来泉水,修建了圣水池,并建了水神庙和戏楼祈酬水神保佑。圣水池又叫阳邑西池,清康熙、光绪年间重修,1939年、1942年抗日政府两次重修,1980年再次重修。目前水池直径105米,最深处4·5米,可蓄水3万多立方米。注满水一次可供全镇6000多人饮用半年。